中心动态

内镜中心引入国产新设备,助力合作新发展

作者:英美达医疗发布时间:2021-12-22
国内首家 助力创新发展

为推进国产超声内镜的发展,满足广大患者及医务群体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11月17日,深圳英美达医疗自主研发且为国产首家的内窥镜用超声诊断设备落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作为首个国产内窥镜用超声诊断设备,通过自主研发的高频超声硬件、微型成像探头以及高性能图像处理等新技术,极大的提升了内窥镜下超声图像质量,有助于发现早期消化道肿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英美达与上海市内镜微创协同创新中心深度合作,聚焦内镜微创领域的创新发展,成功实现国产超声内镜小探头的研制和临床,打破了国外品牌在中国超声内镜领域垄断壁垒,并形成一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创新团队,共同完善消化内镜临床及基础科研平台。


潜心研制 至名归

英美达的超声小探头首次亮相,有幸邀请了“大国工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及张轶群教授、徐晓玥主治医生、诸炎博士、王萍护士长亲自使用。

周平红教授是消化内镜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他可以将内镜打造成一把无比灵活的手术刀,避免了开刀的方式根治早期消化道肿瘤疾病,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可谓是国之名医英美达小探头超声良好的适配性及高质量图像,也得到了周教授及消化内镜中心团队的大力认可。

周平红教授及内镜中心团队给患者进行消化道检查期间,多次对英美达小探头超声在病灶组织分层、结构的清晰质量提出赞赏周教授在首次使用国产的超声小探头设备后,表示英美达设备无论是性能还是操作方面都能满足到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需求,并殷切希望英美达能提供更多的优质临床产品解决方案,实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设备,逐渐覆盖进口设备。

周教授在完成病例后,与张轶群教授亲自指导了徐晓玥主治医生和诸炎博士对患者进行了超声内镜鉴别诊断,经超声探头的扫描,病灶层次分明,精准定位,从而初步判定病灶的性质,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比进口设备,国产设备更贴近中国医疗市场,能够快速灵活适应不同市场差异化需求,并保持成本上的优势。

更重要的是,英美达与上海内镜微创协同创新中心正在孕育具有国际领先的内镜诊疗新技术,并加快推进产品的临床化,在消化道癌症的诊疗领域,我们将创新和工匠精神融入到产品中,共同打造“中国智造”的新技术,为国人乃至世界提供我们优质的解决方案!


专家介绍

周平红,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大国工匠“、“国之名医”,上海领军人才,国际知名消化内镜微创治疗专家,2016“内镜世界杯”裁判,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消化内镜学会fellow(FASGE),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副主任委员、NOTES 学组组长,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ESD学组组长,以第一完成人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

主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消化内镜切除术》、《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切除术》、《下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切除术》、《消化内镜下切除新技术》专著5部,发表以第1作者署名的。医学论文近百篇,参写大型医学专著15部。

张轶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超声内镜专业学组成员、《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英文编委。先后获得了2007年“上海市优秀发明成果三等奖(第一完成人)”和2010年“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第七完成人)”。参与编写《现代内镜学》(2001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2004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内镜粘膜下剥离术》(200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现代内镜护理学》(200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下消化道内镜学(第二版)》(201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要专注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和内镜下微创治疗研究,并先后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了多篇文章(包括美国胃肠内镜学会会刊- Gastrointest Endosc)。同时在《中国中医药报》、《大众医学》、《自我保健》、《新民晚报》、《家庭医生》等报刊发表多篇医学科普文章。

王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护士长、副主任护师,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十六届理事会门诊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护理装备与材料分会内镜装备与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护理装备与材料分会副秘书长,上海医学会消化内镜专科分会第六届委员会护理专业学组组长,上海护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内镜专业学组组长,中华护理学会资深委员。发表论文17篇上海市卫计委先进个人、十佳护士,获复旦大学护理论文三等奖,第21、23、25届上海市优秀发明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专利12项。主编专著4本,承担课题10项、中华护理继续教育2项。

2020上海医学科技-成果推广奖

下一条:内镜中心牵头多中心研究,无创血液检查助力肠癌早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