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中山内镜新技术在云南红河“生根发芽”
9月2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疗队消化科及内镜团队在云南省红河州完成一例胃间质瘤内镜腹腔内浆膜下剥离术(EISD)。据了解,这是该新技术的第四例病例,也是云南省首例。
本次由医疗队副队长胡健卫医生在云南省红河州开远市人民医院操作完成的是一例位于胃体大弯侧、直径约2cm、以腔外生长为主的胃间质瘤EISD术。该患者术前经医疗队支部书记、消化科张宁萍医生、麻醉科陆珠凤医生会同内镜中心胡健卫医生、潘玥玮护师共同进行了详细的术前评估,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手术全称仅耗时40分钟,术后3天患者拔除留置的胃管并进食流质,已于日前顺利出院。这是国家医疗队与红河州当地消化科团队共同协作的工作成果。
同日,胡健卫医生还指导并协助该院消化内镜团队完成了一例食管肿物的STER术。该技术也是由我院内镜中心首创并发表的新术式,经过近十年的推广,目前已成为食管及胃食管结合部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内镜下切除的推荐术式,已写入ASGE等指南。据了解,云南红河州开远市人民医院目前每年可完成此类手术近百例,中山内镜的多项新技术在云南红河已经生根发芽。而本次国家医疗队在巡回医疗完成的云南省首例EISD术更是为当地消化内镜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再次提供了新的示范和契机。
技术介绍:
EISD术是我院内镜中心首创的应用于胃壁浆膜下生长肿物切除的新型NOTES技术,并于2021年1月首先发表于消化病学权威杂志《GUT》(*)。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病隐匿,基本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胃肠道肿瘤。多于体检行胃肠镜检查时发现。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外科手术,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GIST的治疗逐渐进入内镜微创治疗的时代,其主要手术方式为ESD及其衍生技术(ESE、EFTR、STER等)。但是,从解剖学角度来看,GIST可分为胃肠道腔内(黏膜下生长)和腔外生长(浆膜下生长)型。既往的内镜手术方式对于浆膜下生长为主的GIST来说,存在切除困难,止血、缝合不牢靠等风险。EISD是一种基于内镜STER及EFTR技术上衍生的新型NOTES技术,可应用于胃壁浆膜下生长肿物的切除。其主要优势在于将腔外切除变为腔内切除,并保持了肿块表面粘膜的完整性。由于采用了隧道方式进入腹腔内操作,可以直接并充分暴露大部分的浆膜面瘤体,切除过程更从容,且对于浆膜面的血管,能直视下进行预处理,减少腹腔内难控制性出血的发生;其次,与胃全层切除术(EFTR)相比,隧道开口处缺损更易修补,可以减少缺损关闭不全而导致的继发感染及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对于胃腔外生长为主的GIST,EISD是一种更为安全可行的方式。
(*)Gut 2021;0:1-3.